查看原文
其他

伏俊琏 | 我国写本学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讨论

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-06-10

10月20日下午,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20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。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伏俊琏作报告,题为《我国写本学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讨论》。报告会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孟国栋主持。


 

首先,伏俊琏对写本进行了解释。写本是与印本(或刻本)相对的概念,指由手写而非印刷制成的文本。在宋代大量印本盛行之前,各类文本都是写本的形式,学术界称之为写本时代:从殷商到两晋之交,主要是简牍写本时代;其后主要是纸写本时代。伏俊琏指出,写本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帛书、战国简、秦简、汉简吐鲁番写本、敦煌写本等。

 

随后,伏俊琏阐述了建构写本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二十世纪以来,我国出土了大量的原生态写本,形成了简牍学、敦煌学等学科,为我国写本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和理论准备。近现代基于宋代以来的刻本形成的古典文献学,一方面为现代写本学的建立准备了丰硕的学术积累,另一方面,在近百年的研究中也露出不足,使写本学的建立有了明确的参照体。此外,西方写本学至少有七十年的历史,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方法,可资借鉴。近年来,与写本学相关的书籍史、古文书学、传播学等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,为写本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学理支持。

 

在阐述写本生成的问题时,伏俊琏指出,从文字的产生到其构成写本的过程,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的性质。《淮南子》讲到仓颉造字后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,表明文字创造的目的是用来沟通人和神的关系。而作为文字源头,人类早期的刻画符号也都和早期的祭祀仪式有关。而随着西周礼崩乐溃导致的官学下移,很多掌握典籍档案的人流落到民间,同时也把史料带到民间,从而使写本从神坛走向民间。

 

最后,伏俊琏分析道,早期写本存在流动性、整体性、立体性和独特性的特点。流动性指的是文本的不确定性,这主要是“篇”“卷”“编”和结集的不确定,一题多篇,摘录,模仿、改写、增补,附益等情况导致的。整体性的特点,要求研究要顾及一个写本的全部内容,对于纸写本来说,要考虑正背面的全部信息,尤其要考察写本所抄各篇作品之间的关系,还包括杂写、修改痕迹等。立体性的特点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写本上的全部文字内容,还要认真考证写本的制作者、写本的制作形态、写本的出土地、写本的使用者、使用场景等。独特性指的是写本的独一无二特点,每件写本,从抄写者(包括抄写格式、字体)、使用者、使用场景等方面讲,都是彼时彼地的“唯一”。



报告会交流环节,何兆泉、于溯、孟国栋、李耀南、夏明方、白照杰、古丽巍、王欢等学者,就宋代以后的写本,简牍写本的编连与篇幅大小,文字产生的影响,人神交流,写本研究成为“学”的核心要义等,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。



文字:夏春璐

摄影:陈彧婷

编辑:陈彧婷

 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